臨滄旅游攻略之美麗佤山滄源
遠山云,近山霧,佤族云中住。火塘的火,日夜燃燒,永不熄滅……這片迤邐多彩之地她的名字叫滄源
據《滄源佤族自治縣志》載,滄源曾被稱為阿佤山區。早在3500年前,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先民在崖壁上留下了文明的印跡
1934年,從瀾滄縣劃出置滄源設治局,取“從瀾滄分出“之意。1952年11月,設滄源縣,劃歸緬寧專區。1964年2月28日,滄源佤族自治縣正式成立
2016年12月8日,滄源佤山機場正式通航。2019年4月,正式脫貧摘帽。2019年10月,被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表彰為“扶貧先進集體”。2019年12月,被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中央組織部等6部門列為“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首批試點縣”。2019年12月,被國家民委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入選“2019年中國最美縣域榜單”。入選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單位入選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入選云南首批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名單。
如今這里到處是一片“山笑、水笑、人歡笑”的美麗畫卷
滄源全縣總人口18.98萬人。其中佤族人口14.5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85.2%,占全國佤族總人口的40%,是全國最大的佤族聚居縣,是世界佤鄉、心靈家園佤族的信仰、歷史、風俗、文化在這里延綿
佤族能歌善舞、奔放豪邁,被喻為“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的民族。佤族歌曲、舞蹈、節日活動已成為滄源走向世界的特別名片,促進生態文化旅游產業蓬勃發展
“摸你黑”狂歡節人們邊狂歡邊“摸你黑……摸你黑……”并用純天然藥物“娘布洛”配制涂料相互涂抹、互相祝福
新米節:每年農歷八月(佤歷十月)當谷子剛熟時,大家身著節日盛裝到田地里采摘谷穗,拿“谷魂”還要通宵達旦打歌狂歡
千人甩發舞:據說有“祝愿長輩健康長壽之意”。表演時由十幾名少女排成橫排先散開長發,輕搖身體歌唱,然后相互緊挽雙臂反復甩發歌舞,直至盡興
獨具魅力的佤族歌舞還走出云南,走向世界。每年平均有50余批次2000余人次的農民文藝工作隊前往全國各地以及海外文藝演出
滄源境內群山起伏、嶺脈綿亙,縱橫交錯的山嶺之間茂密的自然植被覆蓋森林覆蓋率達74.49%。“山青、水綠、竹翠、景美”是滄源的“生態名片”
面積達276.45平方公里的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滾河國家公園):亞洲象、金錢豹、白掌長臂猿、印支虎、野生豚鹿、董棕等100多種國家一、二級保護動植物在這里繁衍生息
境內84條河流縱橫交錯,人均水資源占有量達9274.9立方米,屬于淡水富集區
全年氣候溫暖濕潤空氣清新濕度宜人夏無酷暑、冬無嚴寒負氧離子含量年平均最高值達12000個/立方厘米是天然的溫室和“大氧吧”
來到滄源,走進崖畫谷中,看佤族遠古先民們狩獵、放牧、村落、戰爭舞蹈、雜技及宗教祭祀等活動,追尋遠古先民的生活場景
千米國畫長廊,有的參差不齊,蜂窩狀溶孔密布,有的如刀削斧劈般平整光滑,如同一幅巨型壁畫描繪了古老大地的滄桑
葫蘆小鎮:白天特色民居與周圍山水農田交相輝映,入夜燈火輝煌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星夜下人群散步三三兩兩,笑語連連怡然自得,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