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的崖畫
三千多年前,在滄源佤山,佤族先民們用崖畫刻記路標,希望后來者能循此找到他們,但始終沒有等到。崖畫便成了佤族先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標志和誓言,也成了他們三千年的期待。
在這漫長的歲月中,歷史,多少顯得有些神迷和蒼老。但就憑這張名片上的符號,我們隱隱約約鑿通了臨滄遠古的時空隧道;模模糊糊窺見了先民們的生產、生活的場景;影影綽綽追尋到了原始人群神秘飄忽的靈魂;虛虛實實觸摸到了“秘境臨滄”幽深邈綿的文化脈絡。
一日三變,早紅午淡,晚變紫,隨氣候變化的崖畫頗顯神秘,被當地佤族視為神圣之地。崖畫上的人物圖像,被佤族人們奉為“仙人”。千百年來,每逢旱季或年節,佤族和當地居住的其他民族都要到巖畫地點舉行莊嚴的祭祀活動,點燃香燭,擺上象征吉祥的祭品,祈求風調雨順的好年景。
滄源崖畫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崖畫之一,產生于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發現崖畫地點11處,分布于滄源縣的勐來鄉、丁來鄉、滿坎鄉、和平鄉和耿馬縣的芒光鄉等地,一般均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崖上。崖畫是用手指或羽毛等蘸抹紅色顏料繪成,顏料是用動物血調和赤鐵礦粉制作而成,內容主要是狩獵、采集等生產活動及娛神等宗教活動的場面。還有戰爭凱旋圖,上繪干欄式房屋建筑及手持兵器、驅趕豬羊勝利而歸的人們。所畫粗獷古樸,是研究南方古代民族歷史的重要資料。
崖畫各地點的畫面距地面高2~10米左右,長 1~30米不等,畫幅小者為數個零散圖形組成,大者圖像數以百個,動物187個,房屋25座,道路13條,各種表意符號35個;還有樹木、舟船、太陽、云朵、山巒、大地等圖像。人物圖形的描繪,均守正百律,以單色勒和單線加平涂,省卻五官等細部剪影式手法繪制,通過變化多端的四肢表現人物所從事各種活動。這些圖像多有一定的中心內容,其中有狩獵、放牧、舞蹈、歸家、娛樂等內容,真實生動地記錄了先民們生產、生活的各種場面 。
第一崖畫點:范圍最大、圖形最多,“獵首”“獵牛”,攝人心魄。
第一崖畫點位于滄源縣城北約20公里處的勐來鄉民良下寨,這里崖畫分布范圍最大,圖形最多。沿勐董河谷北上,兩旁莽莽群山,幽林覆蓋,一灣秀水環山飛奔。順蜿蜒而上的山路,來到沿山的臺地上,撥開古蔓荒藤,透過雨痕苔跡,隱藏在綠色海洋中的斷崖,呈現眼前。面對峭壁上時隱時現的猩紅色的圖形,一股攝人心魄的力量,深深地撞擊著心靈深處。
這面崖壁,表面較為平整,上部有巖廈,崖面上繪有人物和動物。總的來看,畫人物、動物均不繪出細部,僅繪其輪廓,并強調某一富有特征的器官,牛突出了牛角,猴子突出了下巴,鹿有明顯分叉的角……人物的五官并不畫出來,只有頭、頸、軀干和四肢,軀干一律呈倒三角形。有的人一看便知是男性,因為突出了生殖器;有的婦女則突出乳房或大肚子。
在第一崖畫點,表現最多的內容是狩獵。頑皮的猴群在一條“V”形的藤條上上躥下跳,有的人手持牛角號,有的人拉弓射箭,有的人執棍棒與野獸搏打。在崎嶇不平的山路曲線上,有3只長尾動物在行走,兩位獵手埋伏在兩側,呈側臥,引弓待發。這里還有反映原始自娛性質的舞蹈,在一條代表地面的橫線上,站著6個人,3人一組,組間有一定距離,6人一律左臂高舉,右臂下垂,身體傾向右方,雙腿分開,動作十分整齊。此外,這里還有反映原始宗教內容的“獵首舞”和“獵牛舞”。
第二崖畫點:內容有趣、圖形特別,慶祝凱旋、人物特別 。
沿勐董河谷北上可達丁來鄉,這里是第二號崖畫點。其中一幅村落圖很有趣味,它畫了一個長圓形代表村寨的范圍,里面有14座干欄式的房屋,村外還有一座。村寨外畫了幾根線,大概是表示彎彎曲曲的道路,路上有眾多的人,或驅趕豬羊等動物,或肩扛東西,從四面八方云集村寨。寨內有人舂米,可能要舉行一次宴會。寨外有一所小房子,高居樹上,起看守和瞭望的作用。有人分析,這可能是一次戰爭后,人們帶著戰利品凱旋。其中有兩個人物特別醒目,一個人遍體渦旋狀的圖案,未著衣褲,表現了其文身;旁邊那個人的胸部還文有幾何圖形。
在幽深險峻的崖壁上,這一幅幅佤族先民原始生活的百態圖形象而生動,在秀麗的自然風光、蔥蘢的森林、茂密的植被和潺潺的溪流的相互掩映下,與世間最無情的時間抗衡,在歷經3000多年的風雨侵蝕之后,依然光鮮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