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邂逅
臨滄,因瀕臨瀾滄江得名,瀾滄江、怒江流經轄區東、西兩側,地處北回歸線和太平洋與印度洋兩大水系地理分水線的十字路口,北回歸線穿境而過,“太陽在這兒轉身”,“兩洋在這兒分水”,是中國文化地理也是世界文化地理的一個重要地標。
臨滄獨特的地理區位滋養著萬物生靈,生態系統和生物物種多樣性豐富,是滇西南生物多樣性重點保護區域,是極具保護和研究價值潛力的重要地區之一。
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豐富的森林資源、礦產資源、水電資源和生物資源。
全市森林面積2487.3萬畝,占全市國土面積的70.2%,森林覆蓋率為70.2%,森林蓄積量1.17億立方米;林地面積2290.7萬畝,占全市國土面積的64.65%。
臨滄是全省2個森林面積超過林地面積的州市之一。境內生物多樣性豐富,有維管植物5800多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66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4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162種;有脊椎野生動物869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62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35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127種。
具有臨滄代表性的生物物種
臨滄的古茶樹。臨滄古茶樹資源豐富,野生古茶樹及栽培型古茶樹分布廣泛,有野生茶樹面積40多萬畝,栽培型古茶園達11萬畝,是世界古茶之都,有冰島、昔歸、白鶯山等一大批優質茶資源。
臨滄市鳳慶縣生長著一棵樹齡達3200多年的、迄今世界上發現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樹,樹圍5.8米,樹高10.6米,樹幅10×9.3米,被譽為“錦秀茶尊”。以“錦秀茶尊”為中心生長著諸多古茶,已探明超千年樹齡古茶3000多株,如眾星捧月般簇擁“錦秀茶尊”,這里的古茶樹以其特殊的生長方式,充分展示著生物多樣性的神奇。
臨滄的巨龍竹。臨滄是全球最適宜多種竹類生長的區域之一,境內分布竹種達25屬58種,是云南乃至全國竹種最為集中和豐富的地區之一,現有竹林面積209萬畝,是世界上最大的竹子—“巨龍竹”的自然生境地,被譽為“中國特色竹鄉”。
臨滄的鐵力木。鐵力木分布區域狹小,是熱帶珍貴樹種,也是世界上珍貴的特殊工業用材和油料樹種。臨滄市耿馬縣孟定鎮四方井的鐵力木,是我國唯一連片自然生長的鐵力木林,是中國鐵力木之鄉,面積共計111.9畝,其中,有樹齡200年以上的鐵力木300余株,為國內外之最,最具代表集中成片的鐵力木共620株。
南滾河
此外,生活在云南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臨滄市滄源縣片區南滾河流域的亞洲象種群屬于印度—緬北種群(β種群),與普洱、版納種群(稱α種群)有明顯的遺傳差異,也是中國境內唯一的亞洲象β種群分布地,經調查,亞洲象種群數量為22至28頭。
近年來該保護區還首次發現“三豹同框”和有“蜘蛛巨人”之稱的捕鳥蛛。云南永德大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首次發現狼和豺,首次拍攝到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西黑冠長臂猿(滇西亞種)活體照片,其種群數量達到3群10余只。
永德大雪山苔痕落紅
臨滄生物多樣性之美的縮影
臨滄現有野生古茶樹面積40多萬畝,栽培型古茶園11萬畝,珍貴的野生古茶樹資源及栽培型古茶樹,是大自然和先輩留給我們的珍貴資源,是茶樹原產地的“歷史見證”,為中國茶樹引種馴化和茶產業發展提供了遺傳基因支持。
云南雙江古茶山國家森林公園內分布的野生古茶樹及其更新群落,是目前發現的海拔最高、面積最廣、茶樹密度最大的群落,是世界茶樹起源中心的核心區域之一。
雙江勐庫大雪山野生古茶樹群落現存面積1.27萬畝,分布在海拔2200米至2750米之間的原始森林中,經過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農業科學研究院茶葉研究所等科研部門的植物和茶葉專家的鑒定,被認定為“世界古茶樹原鄉第一標志地”“中國國土古茶樹種質基因寶庫”。
臨滄古代先民馴化栽培茶的歷史早于史料記載,鳳慶的樹齡達3200多年人工栽培型古茶樹“錦秀茶尊”就是最好的見證。
野生古茶樹及栽培型古茶樹是不可復制的資源,臨滄市一直以來高度重視,將其作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工作抓落實。
臨滄雙江勐庫鎮百年栽培古茶
臨滄市人大常委會于2016年10月審議通過了《臨滄市古茶樹保護條例》,同年12月1日正式頒布實施,這是臨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獲得立法權后制定出臺的首部地方性法規,體現了臨滄市委、市政府對古茶樹資源保護的重視。
臨滄南美草山
花海牧羊
冰島遠眺
臨滄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恒春氣候,是少有的避暑避寒、宜居宜游城市,這里的氣候將帶給您“洗肺、養胃、好睡”的真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