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游之魯史古鎮
臨滄茶山,臨滄會展策劃 , 臨滄茶山旅游 ,臨滄年會策劃
滇西茶馬古道第一鎮
魯史,原稱阿魯司,歷史上由土著民族語演化而成。
故鄉,總覺得這個詞透著絲絲的感傷,故鄉是什么呢?就是那個你回不去卻依舊牽腸掛肚的地方,正因為回不去,這個地方在你心里變得越來越遙遠且美好。你也許沒有察覺,故鄉卻深深地烙印在你的心里,你的身體發膚都會透露著你生長的地方的氣息。我想,每一個人都有故鄉吧,我的故鄉,就是茶馬古道上那個被遺忘的小鎮——魯史古鎮。
這是我第一次,以游人的身份來到魯史古鎮。汽車走過彎彎曲曲的80多里路,就到了茶馬古道上的第一要塞——魯史古鎮。
據資料記載,這條古驛道開辟于1328年,當時山道艱險,江河險惡,在橫渡瀾滄江和黑惠江時,只能用竹筏或木舟將騾馬和馱子分別渡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瀾滄江青龍橋建成,交通條件改善,商旅與日俱增。600多年,不知有多少馬幫來來往往,由北到南運進絲綢、百貨,帶來中原文化。又從南到北運出茶葉、藥材,帶去山風野俗。也不知有多少商人、官員、墨客騷人與馬幫結伴而行感受古道艱難,或駐足、留宿,給這里留下進步思想、優秀文化、經商意識,極大地促進了魯史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文明進程,最終使魯史成為茶馬古道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人們一度稱茶馬古道上的魯史古鎮為“小上海”。
走在古鎮的樓梯街上,這條曾經的馬幫踏過無數次的街道,有些斑駁,有些坑洼,卻依舊能看到曾經的馬蹄印記。古鎮上賣臭豆腐和粑粑卷的阿婆,依舊慈祥。故鄉的印記,漸漸的清晰起來。
曾經的“小上海”如今已繁華落盡,馬幫的駝鈴聲已遠去,而這里依舊保持著山水如黛,原始古樸!在這里的人們,依舊快樂地生活著,仿佛歷史留給他們的,就只有沉淀以后的安靜祥和,他們至今保留著自己做茶、做鞋子、刺繡、印馬甲、熬醬油、做豆腐、手工榨油等古老的生活方式,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讓魯史人富裕起來,但是他們依舊選擇那樣的方式生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