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一直是受臨滄地區人民喜愛的美食之一,尤其是受傣族人民的喜愛。糯米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維生素B1、維生素B2及淀粉等,營養豐富,是溫補強壯的食品,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等功效。
跟隨臨滄宴會策劃在臨滄看看臨滄糯米的做法、吃法
糯米的做法、吃法有很多種,以下是我們當地人喜愛的吃法:
蒸糯米飯需要頭天晚上就把糯米洗凈用清水浸泡,第二天清晨,將米撈起放入竹甑子里蒸,蒸熟后取下散盡水氣,再用竹編篾飯盒盛裝,這樣吃時糯米飯香軟可口不黏手。
糯米飯還可以色彩斑斕,用染飯花浸染、加糖和芝麻等,做出來有不同的顏色,讓人看了都食欲倍增。
在臨滄集市上經常能看到用芭蕉葉包裹的糯米粑粑,當地稱為潑水粑粑。粑粑松軟香甜而富有彈性,既有糯米的香味,又有芭蕉葉的清香。
潑水粑粑制作過程也不算難:需要準備芭蕉葉,糯米做成的臘面,紅糖、白糖還有豬油。將臘面揉成團,加入適量紅塘、白糖,揉合成比湯圓更稀點的狀態。然后,取適量的糯米粉團放在大小合適的新鮮芭蕉葉(葉上可抹上一點豬油或香油),適當將粉團壓成扁長狀。最后,將芭蕉葉包成長條狀,上籠蒸10-20分鐘,蒸至糯米粉團變為棕色,就可取出食用。這種潑水粑粑一般可保存一周,變硬可油煎,有人稱它是年糕。
“毫崩”為傣語,意為油炸米花。它是耿馬傣族地區一種民間傳統風味食品,主要在潑水節期間制作。制作時選用耿馬勐簡鄉特產的香軟糯米,用簸箕篩去雜質后用清水浸泡一晝夜,用竹甑蒸熟后將糯米飯拌以白糖或紅糖,再舀出在簸箕上拔平成圓餅狀,然后在陽光下曬2至3天,在潑水節前一天用油鍋炸成。炸出的毫崩色澤金黃、脆酥香甜,是傣家人供佛待客、饋贈往來的佳品。
耳象粑粑傣語為“毫吾展”,也是耿馬傣族潑水節期間又一重要的風味食品。做法是將糯米用水浸泡一夜,磨成面漿瀝去水分再搓揉成團,在鍋中煮熟,撈出放到木臼中加上紅糖舂搗,再取出放簸箕上裹上炒熟的豌豆面,搟成圓形薄餅,曬干后用油炸。粑粑酥脆香甜、入口即化。
雙江人民喜歡茶,于是就有了茶葉和糯米相結合的美食——茶葉香糯雞。
把糯米洗凈放入碗中備用;將茶葉用沸水泡開,取茶葉備用;宰殺土雞時將雞血淋在糯米上,沒過糯米為宜;把雞切成塊放入鍋中煮至八成熟,放入雞血糯米,煮十五分鐘后再倒入備好的茶葉,放入少許豬油,再煮二分鐘即可。
八寶飯五彩繽紛,軟糯甜美,柔滑滋潤,清新可口,老少皆宜。它是可解葷腥油膩、提神醒酒的傳統甜菜,也是宴席上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之一。
制作過程中用到的輔料較多:糯米用清水泡6小時、洗凈、蒸熟;糯米飯加豬油拌勻;蒸碗抹上豬油,再將蜜棗、花生、芝麻、桂圓、冬瓜蜜餞、核桃、杏仁放在碗底,再放入拌勻的糯米飯,中間放豆沙餡,再蓋上糯米飯抹平;上籠蒸40分鐘后取出,翻扣在盤里;白糖燒開溶化,用水淀粉勾芡汁,淋澆在八寶飯上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