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滄多山,稻米的產量雖不及東部的大平原,但云南出好米。《黃帝內經》中有“五谷為養”之言,五谷中,稻米排在了第一。傳說“黃帝始蒸谷為飯,烹谷為粥”,米飯歷史久矣。都是一鍋米飯,但臨滄各地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做法。快隨臨滄會展策劃小編去看看吧!
竹筒飯,清代陳鼎《滇游記》云:“騰越鐵少,土人以毛竹截斷,實米其中,熾火煨之,竹焦而飯熟,甚香美,稱為竹釜。”以竹為釜的風俗,傣族及景頗族中至今都還存在。選一根嫩竹子,鋸成數截,一端開口,然后把紅米、臘肉、花生、草果等拌好放進去,加水塞住開口,放到火上燒,等到竹子焦黃欲裂時,里面的飯食也熟透了。竹筒飯,妙就妙在融進了竹子特有的香味,吃起來滿口清香。
炒新谷飯是佤族、傣族過節時必備的食品。嘗新節是秋收前,谷物基本成熟時舉行的一種祭祀活動,在農歷八九月間,谷子九成熟時,主人先割下些,背回家,供在“鬼房”。先由老年婦人用鍋將新谷炒干,然后由姑娘用手碓舂,出殼后蒸或燜熟,請巫師主持祭禱儀式。禱畢,巫師將用青葉包成小包的新谷飯,拋至“鬼門”外,讓野鬼分享。這種飯清香可口,米味純正。
菠蘿紫米飯為耿馬傣族的特色糯制食品。制作時,先將紫糯米淘洗干凈,浸泡七八個小時,然后與剁細的豬肉拌勻,用刀在菠蘿頂端開個蓋,掏去菠蘿心,放入紫糯米,再把切去的蓋蓋上,放到甑鍋里蒸熟。其味香甜可口,且有補血潤肺之功效。
雞肉爛飯是滄源、西蒙一帶佤族待客的上等佳肴,用大米與雞同煮。雞肉爛飯不同于普通的米飯,既可當飯亦可當菜,一般情況下作為一道菜食用。
傣家五色花米飯。五色花米飯是傣族人的特色食品,不但色彩鮮艷,而且味道很好,有紅、紫、黑、白、黃五種顏色。每年的秋后,傣族人把上等的糯米挑選出來,單獨放好留待做花米飯用。
傣家五色花米飯不但色鮮味美,而且還有較好的藥用價值。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提到,五色花米飯中,用來染黑顏色的楓香葉,人食之能堅筋骨、益腸胃、補髓;染黃顏色的染飯花具有清熱涼血等作用;用來染紅顏色的紅蘭草具有生血的作用;而用來染紫色的紫蘭草,在傣族民間療法中,單方熬湯服用,能治療高血壓、頭暈等癥。每年傣族潑水節前,當地村民就會到山上或房前屋后挖回幾種可食用的野生植物,把這些植物的根、莖、花、葉分別搗碎,提取出黑、黃、紫三種色素,再用這三色調出其他幾種顏色,做花米飯的顏料就準備好了。將洗凈的糯米分別浸泡于各類植物染料中,待各種鮮艷的色彩深深浸透米質,米的顏色徹底改變,再拿到水邊淘洗干凈,最后置于簸箕陰干,美味的花米飯就制作好了。
五彩花米飯絕對是真正的無公害綠色食品,所有色素全是植物熬制,非但對身體無害,還含有大量身體所需元素,只管放心品嘗。傣家花米飯既可蒸食,亦可晾干后油煎而食。傣族每有節日和祭祀活動,五色花米飯是必備食品之一。五色花米飯色彩繽紛,清香可口,可涼吃,亦可蒸熱再吃,喜甜的可加點蜂蜜。愛美的云南少數民族,把米飯也吃出了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