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長壽老人們養生的秘訣,至今沒有人說得清楚,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們一輩子沒有離開過馬鞍山,生活當中也離不開這里的馬鞍山茶。跟隨臨滄茶山旅游小編去看看吧!
“鎮康茶葉香又香,好茶種在馬鞍山,好聽不過阿數瑟,好喝不過鞍山茶。”這是一首流傳在當地的阿數瑟民歌唱調,講述著一個古老的故事。很久以前,天界有一個非常漂亮的茶樹仙子,天長地久,厭倦了天界的生活。有一天,茶樹仙子對掌管眾神的天神說:你看地上空蕩蕩,什么都沒有,我能到地上生長嗎?天神嚇了一跳說:到地上是觸犯天條的,必受狂風暴雨之苦。茶樹仙子心意已決。天神招來風神,頓時狂風大作,吹落了茶樹仙子的102片葉子,但茶樹仙子沒喊一聲痛。天神被感動了,念起了重生口訣,讓單數葉子變成了51個強悍的小伙,雙數葉子變成了51個美麗的姑娘,一同落到大地上。后來,他們結成了51對夫妻,歷盡101次磨難后,有50對夫妻受不了苦返回天界,最小的一對堅持了下來,留在了馬鞍山大白巖的神仙洞內,男耕女織,夫妻相敬如賓,并把茶籽撒在馬鞍山上,才有了現在許許多多的老茶樹。千百年來居住在這里的德昂族、傈傈族、佤族、漢族的先輩們,依山為伴,臨水而居,盡享山水美景,細品茶香醉人,過著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沉淀出滇西古寨馬鞍山長壽之村不老的傳奇。
馬鞍山村位于臨滄鎮康縣北部,大部分屬山區、半山區。這里山清水秀、山連綿、峰巒疊障、云霧續繞、宛若仙境,因形似馬鞍而得名。馬鞍山全村現有茶葉面積6020畝,核心區大包包地面積302畝,涉及農戶42戶,茶葉加工一直傳承著古老的手工制茶工藝。馬鞍山古茶樹因地處低緯度、低海拔、空氣濕度高、土壤疏松肥沃富含有機質,境內無任何工業污染源,得天獨厚的氣候、地理、生態環境,加之沿襲至今的古法炮制,保留了茶葉的色綠、香高、味濃、回甘的特點,產出的馬鞍山茶葉具有湯色黃濃明亮、香氣持久、滋味濃厚鮮爽清香色綠、飲后回甘的特點,深受廣大消費者和茶葉收藏者的青睞和好評。
“要想活到九十九,鞍山茶葉來一口,馬鞍山茶葉能潤喉,活到百歲不消愁。”馬鞍山不僅茶葉出名,而且還是鎮康有名的長壽村。按照國際共識,每十萬人中擁有七位百歲老人,就可被稱為長壽地區。而目前臨滄市百歲老人比例是十萬分之三點三八,馬鞍山的百歲老人的比例接近十萬分之一百五十,因此“長壽村”對馬鞍山村來說是實至名歸。馬鞍山村有大墳山、木瓜園、麻栗林、馬鞍山寨子、大包5個自然村11個村民小組,人口433戶,2023人,其中:70歲以上131人,占全村總人口的65%;80歲以上44人,占全村總人口的2.2%;90歲以上7人,占全村總人口的0.3%;100歲以上3人,約占全村總人口0.15%。因此馬鞍山村在當地也被稱作“長壽村”。
大墳山是馬鞍山村所轄的一個自然村,村里清溪潺潺,綠樹成蔭,走進村里幅幅濃烈的鄉村田園畫隨處可見,瞧村口72歲的老人尹習姚正在溪邊打水,澆灌自家的核桃樹與茶樹。走進村里,我們碰上了剛剛砍完芭蕉的老人秧正柱。秧大爺今年87歲,與老伴和小兒子生活在一起,家里的不少農活兩位老人還在承擔著,不干些農活,老人們也不知道日子該怎么打發。秧大爺說:比起生活了一個世紀還多的李招娣,他們還只能算是年輕人。李招娣如今是馬鞍山乃至整個鎮康縣最年長的老人,今年已經105歲,家里五代同堂,其樂融融。在兒孫們的悉心照料下,老人身體健康。隔壁家96歲的李長英老人,時常過來陪他坐坐,竊竊私語,二人的耳語,旁人很難聽清,瞧兩位老壽星的那副親熱勁兒,應當是滿心歡喜的。馬鞍山的老人們喝自家做的茶葉,個個也都是手制茶葉的能手。
鎮康南傘主城區(國門公園)一鳳尾鎮蘆子園村小落水自然村(村落古鎮景觀、抗戰剿匪的遺址、茶馬古道)一忙丙鄉馬鞍山村馬鞍山自然村(古茶園、休閑度假、生態風光)。
忙丙鄉馬鞍山村馬鞍山自然村一勐捧鎮象腳水村大寨自然村(遠征軍戰地醫院遺址)一勐捧鎮包包寨新寨壩自然村(中緬邊境探秘、中緬 110 界樁、邊民互市、邊境風光)勐堆鄉茶葉林村三塊石自然村(天然溫泉)-返回南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