餌是古代主食中的干糧制品,古人曰:“餌,筋腱也。”其制法和現今相同,先將稻米蒸熟再搗爛加工,這樣較好地保持了稻米的筋芡和色澤。在古漢語中,麥類制作的食品統稱為“餅”,米類制作的食品稱為“餌”。宋代蘇東坡就曾有“青蛙雨過羅紈膩,夏攏風來餅餌香”之句,可見,宋時餅和餌是有差別的。
云南人很講究吃餌塊,春節過年大多數人家都要準備餌塊,明代楊慎的詩中就有“臘月滇南娛歲宴,家家餌塊雕盤薦”。清嘉慶年間,昆明人朱紱就有“門換新聯戶換朱,還舂餌塊備香廚,華堂草舍春都到,碧綠松毛迎地鋪”的詩句。汪曾祺先生喜歡云南餌塊。在一篇名為《米線和餌塊》的文章中,汪曾祺寫道:“我在昆明住過將近七年,吃過的米線餌塊可謂多矣。大概每個星期都得吃個兩三回……不很餓,吃米線,倘要充腹耐饑,吃餌塊或餌絲。”
云南有兩種名氣很大的餌絲,都有故事。騰沖餌絲“大救駕”,相傳由騰沖洞山鄉胡家灣村人發明,采用當地特產稻米加工制作而成,至今已有近400年歷史。相傳,南明天子朱由榔(永歷帝)當年流亡滇西,曾在一農家吃下了一碗炒餌塊,療饑之余,意猶未盡,稱其“大救駕矣”。從此,“大救駕”便成了騰沖炒餌塊的“封號”。制作“大救駕”時,先將餌塊切成三角形或棱形小片,再配以鮮肉片、火腿片、雞蛋、香蕈、胡蘿卜、西紅柿、豌豆尖等輔料,爆炒。“大救駕”色彩斑斕,滑嫩不膩,吃后滿口流香。
滇西可和“大救駕”媲美的是巍山扒肉餌絲。巍山扒肉餌絲歷史悠久,為大理巍山一帶最具特色的小吃,相傳,南詔王皮邏閣就曾用其招待大唐使節。餌絲由黃谷米經過蒸、舂、揉,最后切成絲,將餌絲拌上肉湯汁,加入扒肉、蔥、香菜等即可食用。扒肉餌絲,最為講究的是“扒肉”,只能是剛宰殺的鮮豬后腿、肘子、腹部的三線肉,先在炭火上用大火將外表烤焦,再放進溫水中浸泡,刮凈煳渣,放進砂鍋中,加適量草果、臘骨,用文武兩火煮燉,直到肉燉至熟爛松軟。巍山扒肉餌絲,餌絲筋道、肉質鮮美、湯汁濃稠,故在“餌”類江湖中名頭較大。臨滄人喜食餌塊,餌塊為春節過年必備。臨滄餌塊吃法多樣,可炒、可飯食之道158蒸、可煮。最常見的是早點鋪里的小鍋餌絲。肉末、豆尖或小白菜加湯,在小鍋上一滾,幾乎賣米線的早點鋪,都帶賣餌絲。臨滄人吃餌絲,一般是煮吃和炒吃兩種吃法。煮吃法是將餌塊切成細絲,用滾水燙熟,加上鮮肉絲或火腿絲、肉湯或雞湯,佐以醬油、蔥花、芫荽及少許酸菜即成。炒吃法是將餌塊切成片,加鮮肉片、雞蛋、香菇、西紅柿、豌豆尖或小白菜及其他調料,熱油炒熟而成。這種炒吃法,叫作“炒餌塊”, 和騰沖的“大救駕”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