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故事等待我們去探尋。快隨臨滄會展策劃小編去看看吧!
三百多年前,擁有大量陶土資源的勐托壩子被發現,隨后建窯立村燒陶碗,名為碗窯村。如今,陶碗少人做了,茶業的興盛給碗窯村帶來新的機遇。村里的龍窯也由最初的三條增加到十五條。
有文獻記載碗窯村的制陶歷史近三百年,但從博尚大玉地出土的陶器專家證明是明代時期文物。也許碗窯的制陶歷史比中國四大名陶“建水紫陶”歷史更為久遠。
村子取名“碗窯”,因為過去燒制的主要是陶碗,也有泡菜壇和小陶茶罐。伴隨臨滄茶葉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加上又流行起來的“古樸”、“自然”懷舊風,誕生于龍窯的土陶成功引來了市場的關注,于是茶壺、茶杯、花瓶等新器型一批又一批地從金火中誕生。如今,陶碗反而很少人做了,泡茶產品成為了碗窯村的新主打。碗窯村有大小龍窯共15條,其中古龍窯9條;手工作坊108間,土陶非遺傳承人15人。
一個雨季我走進碗窯村,十字路口的老龍窯向上婉蜒盤踞在半坡上,龍窯冒著灰色的濃煙,在這樣一個雨季顯得古樸而神秘。正在燒窯的大叔說:“以前我們小時候,每逢燒窯就拿地里的苞谷、洋芋來烤,小朋友都過來玩!”現在的龍窯口依然有苞谷、洋芋散發著誘人的香氣,但是烤制的小孩已變成白發蒼蒼的老人。
龍窯的龍頭到龍尾一倉比一倉大,共十六個倉,一般由八家人共用。每次燒窯,裝頭窯第一倉的人負責預熱。——除了裝窯,燒窯也是做土陶最辛苦的工序,因此第一倉由大家輪流使用。裝頭窯的人要當天凌晨四五點起床,往頭窯燒火添柴,經過六小時的預熱,整條龍窯都達到一定溫度,各家開始在自己的倉門處堆柴燒制。整個龍窯的土陶燒制完成,需要一天一夜。龍窯在一次次的柴火歷練中會受到損耗,每年村民都會湊錢修復龍窯和窯房,且每五六年就要把龍窯全部拆除,重新砌一條龍窯。
碗窯的陶泥產品以黃褐色、灰白色為主。按照燒制的方法分為柴燒、電燒和氣燒,柴燒破損率高,燒制時間最長,且價格也是最高的,但是最受高端茶具市場歡迎。現在的柴燒產品,從燒到開窯要三天或者更長,我更愿意稱之為烈火中“重生”的工藝品。
柴燒之所以獨特且受市場歡迎主要是因為窯變釉,就是我們常說的窯變。窯變玩的就是心跳,不到最后揭曉的那一刻你永遠不會知道窯變的顏色和數量。窯變釉,追逐的便是器物在燒制出意想不到的奇幻色澤。因窯變是獨一無二的,故一窯中也屬窯變的產品價格最高。
2019年碗窯村開辦了第一屆“云南臨翔國際柴燒創作營”,讓陶藝一詞走進了碗窯老手藝人的生活。“陶瓷藝術”是一門綜合藝術,它與繪畫、雕塑、設計、以及其他工藝美術等有著無法割舍的傳承與比照關系。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碗窯手藝人前往景德鎮、建水學習陶藝,產品也更加精美。
好茶還需良器配。碗窯的土陶見證了臨滄大葉種茶葉在水中舒展綻放妖嬈身姿,溢出美好的茶湯,那是大自然迷人香甜的滋味。端詳柴燒杯,外表色澤古樸,磨砂觸感,黃沙釉外表,色澤由淺到深,指尖觸摸器具表面,磨砂的質感讓人感到溫柔而舒適。內壁光潔致密,便于清潔。經過一千度以上的高溫燒制,這款茶具已經形成非常致密的品質,泡茶不易留味留漬。內壁上尤其光潔,既便于欣賞茶湯顏色,也不易殘留茶味茶漬,清潔起來非常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