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食蟲歷史久矣,三千多年前的《周禮》就有以“蟻子醬、蟬、蜂”三種昆蟲作為貢品,供奉給皇族和達官貴人的記載。蟲是一個龐大的家族,全球計有上百萬種,作為生物種類及數(shù)量最大的一群,它們當然也都逃不過成為人類盤中美味的命運。有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之稱的云南,有著各種獨特的美食。臨滄人喜歡吃蟲,并云“一綠就是菜,一動就是肉”。
“螞蚱也是肉”,自古,這就是人們吃得最多,說來也是最該吃的蟲,因為你不吃它,它就會吃你——吃你的口糧,它因常吃“皇糧”還得了“蝗蟲”之名。史上“蝗霜水旱”,蝗蟲就列農(nóng)業(yè)四害之首。螞蚱口有利器,善于跳躍、飛行,喜食莊稼,它們成群結隊從田地上飛過,便會顆粒無收。鬧蝗災,糧食沒了,人們就吃螞蚱,蝗蟲成了災民的美味。螞蚱是害蟲,專吃嫩綠的稻葉,稻收時節(jié),已吃得肥壯。稻收后的秋夜里,人們手持電筒或火把到田間去,螞蚱們靜靜趴在稻茬或草禾上睡大覺,這是捕捉螞蚱的好時機,螞蚱捉回后,倒入沸水中,煮沸3~5分鐘,撈在筲箕里晾干。用手揉去螞蚱的雙翅和腳,撒入適量的鹽、辣子面、花椒粉、炒黃豆粉、數(shù)滴酒,輕輕揉均勻,腌入罐中,兩三周后就成了清香潤口的螞蚱酸菜。云南人喜食螞蚱,云南十八怪中即有“螞蚱當盤菜”之言,螞蚱過油,香脆無比,下酒很有特色。
竹蟲,一輩子寄生于竹內(nèi),自竹尖至竹根,逐節(jié)而居,以竹筍為養(yǎng)分。它們寄居于苦竹,有經(jīng)驗之人,一眼便可看出所在之處,一砍一個準。十一月份,竹蟲體肥停食,形似蠶蛹,肥白滾圓。竹蟲富含高蛋白、氨基酸,過油后,色澤金黃,酥脆芳香,似有奶油之味。竹蟲深受云南的傣族、哈尼族、壯族、布依族等民族喜愛。
蜂蛹,一般為土蜂、馬蜂、葫蘆蜂、大黑土蜂等野蜂的幼蟲和蛹,這些野生蜂類遠離人煙,為純天然之昆蟲美食。蜂蛹富含高蛋白,營養(yǎng)價值極高,食用時佐以花椒、鹽,為佐酒美味。
蟬,又名金蟬、知了,蟬科昆蟲代表,營養(yǎng)及藥用價值極高,《西游記》中去西天取經(jīng)的唐僧,原就是如來佛的二徒弟金蟬子轉世,因而民間素有蟬為唐僧肉的說法。炸蟬需文火,待熟,撒少許精鹽,口感特別鮮嫩。
油炸水蜻蜓,這道菜最早是在茶馬古道上的馬幫中盛行并流傳開的,是比較有特色的昆蟲美食。從水里撈出的水蜻蜓幼蟲,經(jīng)油一炸,體呈金黃,又酥又香。
螞蟻。中國人食用螞蟻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札記》中即有專人采集螞蟻和蟻卵,供皇室祭祀食用的記載。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寫道:“蟻力最大,能舉起生鐵,吾人常食亦能益氣力,澤顏色。古代酋長多以蟻卵為醬,原味酷似肉醬,非尊重者不可得也。”螞蟻煮食,味酸,臨滄等地有酸螞蟻火鍋。
螞蟻蛋,為生長在樹上的大黃螞蟻所產(chǎn),可涼拌、蒸食、煮食,螞蟻蛋為傣家一道傳統(tǒng)名菜。
油炸飛螞蟻,是云南的珍稀佳肴。七八月份,幾場大雨后,長著翅膀的飛螞蟻便紛紛從蟻洞中鉆出來,這時人們撿了它們,除去翅膀,在鍋里烤黃,放上點精鹽,又嫩又香。
油炸花蜘蛛,是布朗族的風味名菜。花蜘蛛生長在高山叢林間,常在樹林中結網(wǎng),渾身長滿白花斑。食用時,用小火煎至橘黃色,取出入盤,撒上花椒、鹽即可。
除了這些,蠶蛹、蚯蚓、水虱、樹蟲、毛毛蟲、臭屁蟲……都有人吃,據(jù)說,目前一些地方已掀起了食用昆蟲開發(fā)的熱潮,甚至出現(xiàn)專門的“昆蟲宴”。
來源:恒春臨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