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之手撕雞
臨滄茶山,臨滄會展策劃,臨滄茶山旅游,臨滄年會策劃推薦
臨滄手撕雞最初是云縣彝族土里人的傳統(tǒng)名菜,傳統(tǒng)制作技藝過去僅在安樂塘柴氏門中傳承,隨著柴家?guī)状说囊鲇H關(guān)系,逐步帶往哨街、茂蘭、丙令、冬瓜林、搬家河等村寨。民國二十年,柴氏后人柴念祖將手撕雞的做法進行了改良,在神舟渡口開了一家飯店,叫柴門飯館。祥云至臨滄二級公路通車以后,柴氏手撕雞掌門人在馬鞍山和愛華鎮(zhèn)長坡嶺開店,讓四方來客且吃且?guī)А?br />
臨滄手撕雞以本地黑肉土雞為原料,香味獨特,深受廣大群眾青睞。其采用的都是農(nóng)家傳統(tǒng)配料,在制作過程中采用傳統(tǒng)工藝制作。柴氏手撕雞的制作食材為本地放養(yǎng)的黑土雞、當?shù)鼗一鹜取⒒邑i腳、大蒜、姜、食鹽、秘制香包。香包中有花椒、草果、茴香、黃草(石斛)等二十多味中草藥。柴氏手撕雞的制作方法:將土雞宰殺,洗后用手挖出內(nèi)臟,洗干凈雞頭、雞腳。將雞、火腿、豬腳、蒜、姜、香料包等入鍋,文火慢熬。燃料得用當?shù)厥a(chǎn)的水冬瓜樹,水得用山泉水,煮時不能攪拌。
手撕雞
臨滄手撕雞的起源地茂蘭,歷史上是茶馬古道南道的重要驛站,是云縣、臨滄、雙江、鎮(zhèn)康、耿馬、滄源等地北上大理、東入內(nèi)地各省的第一馬站。
傳說手撕雞最初并不是一道菜,而是柴氏家族用來敬天地神、敬祖宗的一種祭品,大約到了明朝永樂年間,當?shù)貍僚埃幸荒昶咴率澹袷霞易逭崎T人柴石門照例進行了祭天地神和祖宗的儀式后,遇到兩個和尚前來化緣,老和尚采了些野草讓柴石門用銅壺煮了喝,用于驅(qū)風(fēng)寒。后來,柴石門的小兒子回家給鍋里的雞肉加開水,誤將剩余的藥水直接倒入鍋中,一股奇異的香味撲鼻而來,柴石門回家后禁不住香氣誘惑,撕了一塊放入口中,雞肉鮮嫩可口,吃后唇齒留香、氣血舒暢。后來柴石門就把這種吃法推廣開來。柴氏一家發(fā)現(xiàn)這種吃法既好吃又能治病,就叫它“阿葉豪切”,其配方不外傳。大約在民國二十年,柴氏后人柴念祖將手撕雞的做法進行了改良,在神舟渡口開了一家飯店,叫柴門飯館,此后經(jīng)過子孫不斷研究改進,成為遠近聞名的一道美食。
另說,明崇禎十二年八月初九日,徐霞客在古道旁柴家客棧吃飯,吃了手撕雞后曾在灶房門板上題字“柴氏手撕雞掌門人”,可惜柴家門童不知輕重,客人走后打掃廚房,把這八個字擦洗掉了。在《徐霞客游記中》“二里余,南盤崖嘴,此嘴東北起為峰頂,分兩丫,即所謂馬鞍山也……一里,出馬鞍峰后,為馬鞍嶺,有寺峰北向,前有室三楹當嶺頭,為茶房…… ”這段記述,提到安樂塘以北的馬鞍山、茶房村。祥云至臨滄二級公路通車后,柴氏后人在馬鞍山隧道口開了個“柴氏茗香苑”,高掛“手撕雞掌門人”的招牌,生意很火。
另一傳說和建帝有關(guān)。云縣有個神舟渡。神舟渡位于安樂塘以北的瀾滄江邊上,因民間傳說“明建文帝朱允炆在此渡江得神靈救助”而得名。這些救駕的神仙分別是:“云州城隍”(建文帝下詔“封為中正大王”)、“猛麻土主” (建文帝下詔“封為大黑天神”)。建文帝過江后住在哨街朝陽寺,第二日扮成路人繼續(xù)南行,到了安樂塘柴姓人家吃飯,主人用“金裹銀”(銅鍋玉米飯)、“玉兔奔月”(雞樅)、“青龍過江”(青菜湯)、“龍爪菜”(蕨菜)、“龍爪雞”(手撕雞)等好菜熱情款待,建文帝聽見樣樣菜都和“龍”有關(guān)系,懷疑是被主人看清了他的身份,就把“龍爪雞” 改名為“柴氏手撕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