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臨滄會展策劃小編去品嘗臨滄的茶菜吧!
上古之人都是“食肉動物”,多以漁獵為生,到了神農時代,才適時地變為了“食草動物”。漢代的《百虎通義》記載:“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于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這樣,茶就開始被人們發現并作為食物了。
茶最早就是一道菜,是用來吃的,后來才慢慢地發展形成了不同的飲茶文化。
《紅樓夢》里的妙玉說:“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驢了。”這是大觀園里貴族小姐的看法,一般人可就管不得這些了,無甚講究地抓把茶葉,杯里一放,開水一沖,這是現代人的喝法,而在明五味交融·臨翔134 代以前都得叫“吃茶”,《金瓶梅》里就有多次記載,那個時代的吃法是,將茶和干果、菜蔬、花卉這些煮攏,然后通吃。直接用開水沖泡的喝法是明代以后的事。
唐代樊綽《蠻書》所寫:“茶出銀生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合烹而飲之。”今天,云南臨滄市瀾滄江畔的馬臺、邦東、栗樹、茶房等地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還保持著飲用姜茶、煳米茶、糖茶、鹽茶的古老習俗。德昂族、拉祜族的腌茶、酸茶也是把茶當菜來吃的。
事實上,人類吃茶的歷史也正是這樣的:咀嚼鮮葉、生煮羹飲,然后才是曬干收藏。羹飲,就是以茶入饌,制成“茶肴”。“茶肴”的出現最早見于《晏子春秋》:“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茗菜而已。”中國是一個講究飲食的國度,《呂氏春秋》中即有“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食藥同源是中國飲食文化的傳統。茶葉富有色、香、味、形的特點,能調和滋味,增加色彩,又具藥理成分,因而,無論作為主料還是配料,茶和菜肴都是相得益彰的。
臨滄的一些地方依然保留了以茶入饌的傳統。布朗族制作和食用酸茶的歷史悠久。唐代樊綽所記“蒙舍紹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就與布朗族的酸茶有關。其制作方法是:將采回的鮮茶葉煮熟,加上鹽、辣椒、生姜等配料攪拌135 后裝入竹筒或土罐內,再用筍葉封口,使之發酵至發酸,即可作菜食用。布朗族的另一道茶菜是將茶葉和腌豆腐攪拌均勻,再添加食鹽、辣椒面做成腌茶食用,腌茶苦中帶辣,滿口清爽,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