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肉是眾多地方的美食,而濃香爽口的鳳慶臘肉也是鳳慶縣的主要特產之一。將肥瘦相間的前后腿肉洗凈,用鹽涂抹均勻進行腌制,將抹好鹽的肉放進的白酒、白糖、老抽等提前調好的湯汁中腌制一星期左右。將腌制好的肉放在通風處進行通風,一兩周后,即可食用。腌制好的臘肉可蒸、可炒、可煮,不僅晶瑩剔透,而且肥而不膩,一口下去,回味無窮。
粑粑卷的主要配料有大米粑粑、鍋巴、稀豆粉和各種調料,鍋巴和稀豆粉是“靈魂”,并且都是由豌豆粉做成。將豌豆粉加水稀釋,隨后加鹽、辣椒面等進行調味,用勺子在燒熱的鐵鍋中均勻涂抹調好的豌豆粉,幾十秒內,一張香脆可口的粑粑卷外皮就做好了。此時,將大米粑粑烤熟,加入蒜末油等調味料,一卷美味的粑粑卷就做好了。輕咬一口,口感軟糯脆香脆,味道可口,是不可錯過的鳳慶美食。
毫崩即油炸米花糖,是臨滄耿馬縣的特色小吃。當地居民有著豐富的種植稻谷經驗,所以基本每家都有著自產的好米。毫崩的重要一環是將好米做成“烤崩”,將糯米用水浸泡,淘洗干凈后放入鍋中蒸熟并做成餅狀,曬到大概三成干后,再放入紅糖水中浸泡、曬干,如此循環兩三次后,將干的米餅炸脆,一塊美味的毫崩就做成了。制作好的毫崩既是款待賓客的佳肴,也可做日常的點心進行食用。
酸扒菜是鎮康人的招牌菜之一,正宗酸扒菜的原料十分講究,酸筍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還有青菜、洋芋、南瓜尖等,其它輔助配料有鹽、辣椒、花椒油等。將全部原料洗凈加入清水,放入鍋中大火燒開后用小火進行慢燉1.5-2小時,待到菜完全煮熟煮“扒”后,放入酸筍及其他輔料,一鍋酸扒菜就做好了。酸扒菜的做法多種多樣,可做肉類,也可肉菜混合,做好的酸扒菜嘗起來不僅很開胃,而且又香又辣又酸,非常爽口。
鳳慶是著名的滇紅之鄉,當地的居民巧妙的將茶與肉混合,制作出了清香不膩又好吃的紅茶燒肉。紅茶燒肉的制作方法比較簡單,首先紅茶泡開待用,選用新鮮的五花肉焯水后切塊,隨后放入油鍋中將肉煸香,加入可以淡化茶苦味的紅糖、鹽及泡好的紅茶,小火煮20分鐘左右即可。輕咬一口,既有肉的鮮美,又有茶的清香,是當地人的 “下飯神菜”。
豆腐是魯史的一張名片,當地的村民會做各種各樣的豆腐菜肴來招待來訪的客人,單是豆腐就可以做出一桌的豆腐宴。煎豆腐、豆腐圓子、燒豆腐、油炸泡豆腐、蒸煎毛豆腐、腌豆腐、鹵豆腐……在這里,你可以解鎖眾多沒見過的豆腐吃法。
酸面肉是眾多永德人都非常愛吃的一道美食。將處理好的豬頭肉加鹽、草果、花椒等調味料,煮至八、九分熟后待用。酸面肉,顧名思義,重要的是酸面,酸面由炒熟的玉米面、蘿卜絲做成。把待用的肉、湯汁和酸面加入鹽、辣椒、花椒等放入盆中充分攪拌揉捏后,放入陶罐中加蓋密封進行腌制。于陰涼處腌制兩個月后即可開壇食用。做好的酸面肉,酸中帶香,辣中有味,好吃至極!
骨頭參是一年四季都可食用的具有民族風味的咸菜,也是永德百姓喜愛的傳統美食之一。用剁刀把新鮮的豬排骨、脊梁骨、五花肉等剁碎,加入草果粉、料酒、食鹽等調料充分攪拌后放入陶罐中壓實密封,置于陰涼干燥處放置半年即可食用。腌制好的骨頭參,可煮面條,亦可煲湯,美味還未入口時,只是看著就讓人垂涎三尺。
嘎哽,布朗語,譯為包燒鮮魚,是布朗族一道頗具民族特色的美食。把新鮮的魚剖開并處理干凈,將辣椒粉、野茶椒粉、姜蒜等佐料切成小塊放入魚肚內,并在魚身均勻涂抹食鹽。用芭蕉葉包裹并捆扎好處理過的魚,放在炭火下燒熟即可。熟的嘎哽,酥香細嫩,味道鮮美,好吃極了。
永德生皮是永德縣的著名菜肴。生皮,簡單來說就是生烤的豬皮,將宰殺后的豬不脫毛直接放于稻草、秸稈上進行烘烤,烤至半生半熟時,去毛再烤,直至豬體呈現金黃色時為止。將皮揭下切成塊,配以蔥、姜、蒜、辣椒、芝麻等調成的蘸水,只此一口,便難以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