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永德、鎮康一帶又叫白鷺花。大部分孩子都有跟大人一起上山采摘白花的經歷,摘著嫩脆的花朵,聞著花香,撿拾花瓣,和大人談天說地,轉眼間,一碗香氣撲鼻的白花豆米湯就被端上了桌,由于各家主廚的秘方不同,白花的滋味也隨之千變萬化。
白藤花,有的地方也叫白碗花。記得小時候跟阿公一起上山,阿公幫我摘了一籃子的紫色花朵,每走一步,花朵就在籃子里跟著跳躍一下,我就這樣看了一路,完全不考慮這份活潑會被我們吃掉。
染飯花也就是密蒙花,不懂行的吃貨得注意,染飯花不可以直接吃,而是把糯米染成帶有花香的金黃色。
攀枝花,味道在臨滄沒有被普及,但在部分地區熱切感受過攀枝花帶來的味蕾狂歡。下面蹭個“盆雞”的熱點,看著圖片我已經躍躍欲試。
火鐮菜在春味江湖中可算是“五大名臉”之一,味道和口感獨特但是又沒有過于標新立異,加上供應時間排名靠前,導致其有很高的群眾基礎。
蕨菜“五大名臉”之一,臨滄老饕過于挑剔,只認可它最佳口感的上市時間,其余時間上市都選擇無視。春味江湖等級森嚴,光是蕨菜就分為蕨菜、水蕨菜兩大類,然后再根據生長環境、口感、外形進行排名,蕨菜之首必須是嫩綠的細蕨菜、其次是紫色細蕨菜,然后是二樁蕨菜……水蕨菜同樣有分類,具體區別大家可以邊品嘗邊體驗。
水香菜,“五大名臉”之一,可愛的臨滄人給它取了個撒嬌般的愛稱“香香菜”,在激發她滋味的各類操作中,最絕的當屬香菜雞蛋湯,翠綠的湯中有無盡的回味。不信?你試試。
魚腥草,“五大名臉”之一,它川渝地區最響亮的名字是折耳根。市場上常年供應,但是味道最佳的永遠是去別人田埂上挖的,可能是因為會被主人家追著打的刺激激發的腎上腺素帶來的味蕾興奮吧。
野芹菜,“五大名臉”之一,對廚師要求門檻比較低,可生拌、熟拌,可炒、可煮,只要知道它的脾性,手法可隨意發揮。
樹頭菜也叫刺老包,在春味江湖中有著武林盟主般的實力,當地人為了搶春味,再矜持的財政大臣在價格比肉貴兩三倍的樹頭菜面前“肆意揮霍”,頗有“暴發戶”的氣質。
臭菜,又叫帕海菜,在臨滄,它因為上頭的臭味導致它有很高的江湖地位,愛的人對它趨之若鶩,恨的人避之不及。奈何這份愛如此狂熱,導致臭菜身價在菜市場一騎絕塵。
香椿,臨滄人或許是春味選擇過多,對香椿的熱愛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這不影響香椿成就特立獨行的滋味。
刺五加,全靠臨滄人民“怕上火”的養生理念在江湖屹立不倒,這與后面的苦涼菜異曲同工,但因為其可塑性較強。讓它在苦味中一枝獨秀。
苦涼菜,媽媽眼中的“上火”克星,只要在市場看到苦涼菜,媽媽滿腦子都是“買它買它買它”,家里人不上火也要上火了,必須提前把火消滅。
帕貢菜,臨滄春味江湖中比較冷門的選手,但是它的味道經常“勾引”一些饑腸轆轆的老饕“釣娃執法”。腌制過的帕貢菜不僅是解饞利器,還是點燃碳水炸彈的最佳“導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