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滄漢屬哀牢,唐、宋屬南詔、大理,明萬歷以后內(nèi)地幾縣改土歸流,開始形成夷漢雜居的格局,因而臨滄的飲食,云縣、鳳慶、臨翔等內(nèi)地幾縣區(qū),普遍地受中土漢文化的影響,而邊地滄源、耿馬、雙江等縣在受到外來影響的同時,卻仍保持了自己鮮明的地方民族特色。
臨滄多山,氣候溫和,因而菜源豐富,除了一般的雞鴨魚肉、四時果蔬外,還有外地不易嘗到的山珍野味。二月植物瘋長,油菜花、白花、香椿、刺五加葉、樹頭菜、蕨菜、火楝菜、樹花、魚腥草、馬桑花、雞蛋花……皆可入饌,六月菌子破土,牛干菌、青頭菌、干巴菌、雞縱、栗窩、松茸……這些皆為天然、綠色的健康食品,其中猶以香椿拌豆腐、白花煮豆米、腌蕨菜、素炒干巴菌、菜花拌蜂蛹、油雞縱等讓人嘴饞。
臨滄飲食文化底蘊深厚。譬如鳳慶的魯史,僅豆腐單品就可擺出一桌宴席來。而其它各縣區(qū)、各民族也都有著自己傳統(tǒng)的美食。云縣、鳳慶一帶的回族所制的臘鵝、臘鴨及牛干巴,是上好的春節(jié)年貨,他們所做的白斬雞也堪稱美味。臨翔平村彝族傣族所創(chuàng)的“八大碗”:紅肉、橄欖生、骨頭生、油炸知了、油炸搖頭蟲、江筍、酸螞蟻、腌魚鲊。永德“八大碗”: 涼雞、骨頭生、豬腳煮紅豆、涼皮、小炒、紅生、燒豬臉、酸扒菜等也都風(fēng)味獨特。另永德俐侎人的烤全羊、臨翔南美拉祜族的烤肉、云縣的火腿木瓜雞也都頗具地方民族特色。
臨滄邊地幾縣少數(shù)民族的飲食文化,要以佤族、傣族為代表,他們主要生活在亞熱帶山地或河谷地帶,氣候炎熱,因而他們的口味主要以酸辣為主,烹制方式主要為燒烤、蒸煮、涼拌等。佤族飲食最有代表性的要數(shù)雞肉爛飯。佤族、傣族都喜歡做“牛撒撇”。他們的飲食中都少不得酸筍,做什么都要放一大箸,較有名的菜有:酸筍雞、酸筍魚、酸筍炒肉等。佤族喜歡燒烤,佤王宴上的烤雞、烤魚、燒肉都風(fēng)味獨特。他們還喜歡香炸食物,較有名的有:油炸竹蟲、蜂兒、青苔等。
臨滄多為山地,原先常見的麂子、野雞、果子貍等野味,現(xiàn)都已受保護(hù),不能再打它們的主意了。但到各鄉(xiāng)鎮(zhèn)都可以吃到美味的山羊,或苦筍所煮、或燒烤、或做火鍋,皆美味也。臨滄除了山,還有較多的河流、湖泊,因而河鮮也是構(gòu)成臨滄美食的一個重要部分。耿馬傣家的燒烤攤上少不得酸筍煮螺螄,菜肴中少不了蒸馬頭魚,酸辣泥鰍、黃鱔。云縣的蒸葉子魚,瀾滄江畔的腌菜煮江魚,也叫人一箸難忘。
小吃也是美食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它以其獨特、鮮明的地方風(fēng)味,讓人難以忘懷。米線為小吃,臨滄人喜歡米線,云州雞肉米線、豬血米線、鹵肉米線,臨滄稀豆粉米線,在云南米線江湖上都頗有名氣。另鳳慶的粑粑卷,永德的豌豆涼粉,云縣涌寶的蕨芨粉、回營的馬打滾、滄源的香酥牛干巴等也都很有特色。小吃承載著人們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因而一代代地傳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