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雨山是一座花山,香山。滿山的杜鵑和山茶,紅紅綠綠,香飄七里。位于臨滄城東南約40公里處,屬于博尚鎮那招境地。叫雨山的景| 久聞此地幽靜,自然風景旖旎帶著向往到叫雨山,去和令我魂牽夢繞的漫山紅杜鵑會面。“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犁花開”。在這春回大地,萬物更新的美好時節。杜鵑花便競相開放了。延著一臺臺沉淀著歷史印記的小石階路,步履輕盈地走向深林。碧水丹青,浩蕩花海。山中一眼望不盡滿山遍野的杜鵑花,聞不盡纏綿的縷縷幽香。杜鵑花艷如血,灼如火,或連成串或攢擁成簇,點綴在綠色的山野中,艷麗的花枝俏弄嫵媚的女子,更顯得清秀雅致。山上的這些杜鵑花,經過了春夏秋冬四季的考驗之后,終于在陽光的溫暖和雨露的滋潤下,露出了紅紅笑臉。
這里有純天然的自然風景,林內遍布流泉飛瀑、山崖藤羅密布、百余種野生花卉和珍稀動物在此繁衍棲息。徒步于五老山森林公園,呼吸著天然的氧吧,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園中山勢峻拔,溝谷縱橫。鳥鳴,水澗,群山,綠林這里有太多的奧秘等你探尋……
石洞寺位于鳳慶縣洛黨,面積不大,不同于很多金碧輝煌的廟宇,整個石洞寺更像是一副山水國畫,丹青就是整個畫面的主色彩,簡單耐看。這里云霧繚繞,空氣涼爽,宛若置身仙境之中,所謂“可惜湖山天下好,十分風景屬僧家。”屬實不假。 進入石洞寺需要先走一段青石板的階梯,階梯上斑駁的青苔記載了時光的印記,從清代乾隆年間到如今,幾百年的光景給這里蒙上了神秘的面紗。有機會一定要去一次寺廟園林。因為身心囿于城市的人,總是向往靜怡雅致的。 這里沒有游人如織,只有曲徑通幽。兩旁山谷蔥翠、流水淙淙,塔頂雙閣,蓮池中的睡蓮。“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身在山林,便覺世間安寧,萬物可愛。“順寧十景”之一名不虛傳。
古時,俐侎人多數生活在人煙稀少,野獸出沒頻繁的深山里,族長為了保護族人的安全,便想了一個辦法,就是在烤茶的時候不斷的用棍子敲打竹筒,一方面可以起到抖茶的作用,另一方面竹筒發出清脆的敲打聲可以使野獸不敢靠近人群。這樣長期延續下來的習慣就形成了一種俐侎人家特有的邀請朋友喝茶的信號,只要聽到敲打竹筒的聲音,就知道是誰家在打茶了。這就是俐侎人竹筒雷響茶,其制作一共有8道工序:①溫水②破竹③打茶④洗具⑤雷響⑥苦渡⑦敬茶⑧收具。泡制時以當地的一種香竹制成的竹筒為烤茶的器具,茶葉采自云霧繚繞的俐侎山寨的大葉種茶,內含氨基酸、維生素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物質,加入雪山清泉沖泡,滋味純正、清腦提神,能讓人產生無限的遐思。
臨滄在千百年的茶葉運輸和銷售過程中,在茶馬古道途經的要塞和茶葉購銷的集散地形成了一些茶馬古鎮,如鳳山古鎮(順寧城)、云州(云縣)的動蘭鎮(茂蘭鎮)、緬寧(臨滄)的泰恒古鎮(博尚鎮)等。其中最為有名的,當屬順寧(鳳慶)的魯史古鎮。
臨翔昔歸茶:茶湯色明亮清澈、香高氣揚、滋味微澀甘甜,喉韻沉香鮮爽、茶氣醇厚、回甘生津的特點。昔歸茶內質豐富十分耐泡,茶湯濃度高,滋味厚重,香氣高銳,茶氣強烈卻又湯感柔順,水路細膩并伴隨著濃強的回甘與生津,且口腔留香持久。
白鶯山,因常有鶯鳥棲息于此而得名。它坐落于臨滄云縣漫灣鎮大丙山中部,位于海拔1800米至2300米之間。作為茶樹演化天然博物館,擁有野生型、過渡型和栽培型等茶樹品種十幾個之多,白鶯山是愛茶之人的朝圣圣地。本以為了解白鶯山茶樹,也就三個階段的分類,辨識起來應該不是難事。但白鶯山的先民才不那么潦草籠統,他們對周遭隨處可見、終日相處的茶樹進行了細致的分辨梳理,并為他們取了一個個聽上去如世代相識老鄰居般親切的名字:本山、黑條子、二嘎子、白芽子、白芽口、柳葉茶、藤子茶、豆蔑茶(豆米茶)、賀慶茶…真的聽得一頭霧水,還好有當地茶人查怡昌為向導,滿山地去學習識別這些茶了。
繁華盡處,尋一處清靜山寺,沿青石小路,聽禪音入耳, 這樣的恬淡,從還未踏入石洞寺便開始了。箐頭村石洞寺自然村,因被譽為“順寧十景”之一的石?? 洞寺在此地而得名。石洞寺,寺名石洞,自是倚石而建,寺內建筑有大殿、兩相、拱橋、蓮池、雙閣等,茶花飄香。另有古茶花樹一株,合抱有余,定名蒲門茶,名九蕊十八瓣,與寺齊名。
古墨村,是馬幫時代滇西茶馬古道順下線(順寧至大理下關)?邊緣上的一個古村。古時是個出文人墨客的靈秀之地,由于時代變遷,由于地處偏遠,漸漸成為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村莊,如今,這個村子卻已經名聲在外,以其保存較為完好的古磨坊群、清澈靈秀的情人河、獨具特色的石板房民居、綠色宜居的生態環境、純樸濃郁的民風民俗獲評“中國傳統村落”“2013 中國避暑小鎮”“牽手 2014 中國最美村鎮”。
日出前,它像一位身姿婀娜的少女躺在山下,紋絲不動,靜如一汪清澈的湖水。早晨太陽冉冉升起,它開始慢慢起伏涌動,像少女舒緩地伸展手臂,任輕風舞弄著長裙。太陽出來后,云海變得絢麗多姿。開闊的地方,如激浪翻滾的波濤,狹窄的隘口,若飄逸晃動的白練。一些峰尖刺破云層,突兀矗立于蒼穹,像春筍出土,一個個小山帽游離于云海半截的山腰,像小舢板,蕩漾于云海波濤之中。時近中午,氣溫升高,這時云層開始急劇地翻滾、奔涌、群山、云海時隱時現,極目之處,氣象萬千。
滄源天坑群位于滄源崖畫谷風景區的半山腰,海拔高度1300米,屬糯良鄉班考村地域范圍,在10多公里的山路上分布著7個天坑,其中直徑最小的50米,最大的有200米,坑與坑之間空中最短距離僅為300米,最長的也只有1500米,并且均分布在同一水平線上,猶如一顆顆美麗的珍珠,散落在青山碧水間。
魯史古稱“阿魯司”,最早見于《徐霞客游記》, 樓梯街入口石碑上有1639年徐霞客游阿魯司的摘錄。彝族是這兒的土著民族,阿魯為彝語,有馬幫經常出入的小城鎮之意,司是地方行政管理機構。1598年成立阿魯司衙,是明順寧府設在江北(永新、魯史、詩禮、新華)片區的軍事行政管理機構,也是古鎮的政治、軍事和文化中心。隨著時間的推移,讀音的接近,民國以后阿魯司被世人簡稱為魯史。魯史古驛道在唐宋時便是南方絲綢之路的一條支線,清朝民國時為茶馬古道。它是集貢道、官道、軍道、商道于一體的交通要道,而魯史茶馬古驛道形成于1302年,距今7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