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德骨頭參是永德民間入冬時節千家萬戶必備的傳統腌制食品之一。骨頭參風味獨特,是流傳于永德地區的腌制類豬肉食品,是地地道道的傳統美食,備受百姓青睞。殺年豬的時候,永德鄉下家家戶戶都要腌制骨頭參,為來年餐桌備下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
云縣回族群眾長期飼養肉牛,積累了豐富的養牛經驗。要腌制色佳味美的牛干巴,必先喂養壯牛。每年農歷正月間,回族群眾將來年要宰殺的牛關起來喂養。先以嫩草催膘,再增加蠶豆面、蠶豆秸稈粉制的糠等精細飼料喂養。有經驗的回族老人,還經常給牛梳皮毛,用干草墊廄,讓牛睡得舒適。經過精心喂養,再瘦弱的老牛,在他們手中,也會逐漸調養得毛光水滑,膘肥體壯。進入寒露節令時,便開始宰牛、腌制牛干巴。 牛干巴
雙江少數民族不僅識茶、種茶, 還以茶為飲、飲茶入藥,用茶做菜。說到用茶做菜,不得不提到提到深受群眾喜愛的“茶餐”。“茶餐”以茶葉味道為主味,主要分為:清香味和陳香味。特點是每道菜的味道都是以茶葉為佐料,茶葉佐料分為新鮮采摘的青茶和成年勐庫茶。輔助主菜精制而成“茶餐”。傣族手抓飯是傣味盛宴。無酸不成餐已成了傣族的飲食習慣,“酸擺夷”的稱謂便是由此而來的,但求酸得清新、酸得爽口,再輔之以紅紅的干辣椒面,一嘗之下,傾刻間就把人的食欲全盤調動了。傣族的所有烤菜、涼菜、主食都放在上面,大家就圍坐著竹桌子吃。傣味的烤魚和烤雞、傣族涼米線、鬼雞、傣族手撕干巴、菠蘿飯、烤五花肉、水果……應有盡有!為你帶來視覺和味覺的盛宴!
鳳慶臘肉的具體做法是:將二刀肉和坐墩肉洗凈,把抹好了鹽的肉放在由高度數的酒、白糖、老抽等做成料汁的盆里腌上7天,每天都要翻動一次,七天之后,把肉拿出來晾在通風的地方,晾曬一兩周后,就可食用了。晾曬的臘肉,經陽光一照,油光鮮亮,空氣中彌漫著油脂的香味,讓人見了頓生食欲。 臘肉的吃法很多,炒、煮、蒸皆可,吃的時候,取下臘肉,洗凈,可清蒸,蒸熟之后的臘肉,晶瑩剔透、醇香柔潤、顏色極美,夾一塊進嘴,肥而不膩,瘦不塞牙。臘肉可炒素菜,淡淡的菜里透著香香的臘味,入口,菜的素香味融入肉的濃香中,這種味道在其他菜肴中是嘗不到的。在煮臘肉的湯里煮菜,湯濃肉香菜可口,又是一種別樣的風味。
香腸得做“灌” ,先到市場上買小腸,然后回家用面粉、鹽反復漂洗,洗凈豬小腸后,還要挑選合適的肉和佐料,切碎,灌進小腸內。大部分人家挑選的是豬瘦肉,有添五花肉的,切成寸塊,根據各人喜好,拌進不同的佐料;有加五香粉、八角粉的;有加糯米以增加黏度便于切片的;有滴酒添香的;也有僅加進白糖和食鹽保鮮的。總之,各種不同配料的選擇,極大地豐富了香腸的品樣。春節,隨意走進鳳慶一戶人家,就會嘗到不同風味的香腸,這些農家手工腌制的不同風味的香腸,是任何現代化的流水線所生產的香腸望塵莫及的。香腸灌好,用細線繩扎成一節節一拃多長的短節,掛在房前屋檐下晾曬。這成了鳳慶鄉下臘月的一道風景。
永德的俐侎人好食羊肉,并把羊作為自己精神的象征,代表著俐侎人堅韌不拔的精神,俐侎人飲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即是烤全羊。烤全羊是俐侎人的傳統美食,流傳于永德縣烏木龍鄉、亞練鄉的俐侎山寨中。每有貴賓或逢節日,彝族俐侎人都會身著盛裝,制作風味獨特的烤全羊來招待貴賓和犒勞自己。 俐侎人屬于彝族的一個支系,是臨滄市獨有的一個族群,整個族群約有3萬人,大部分居住在永德縣的烏木龍彝族鄉、亞練鄉、大雪山鄉等地。長期生活在高山的俐侎人,性格溫婉含蓄。他們至今依然保存著較為原始而神秘的服飾、飲食、信仰、風俗、舞蹈等民族文化傳統。每年農歷二月十五的桑沼哩節不僅是俐侎人傳統的民族節日,也是集商貿、旅游、娛樂為一體的民族活動。
酸扒菜是鎮康地地道道的風味菜,是鎮康人的拿手菜、招牌菜之一。 做一道酸扒菜并不難,但吃起來要酸香味俱全就很不容易。酸扒菜有個特點,不同的人用同樣的材料做出的酸扒菜味道也有差別。衡量酸扒菜做得如何,關鍵是吃起來是否酸到位、辣到位、香到位。
民以食為天,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地方風味美食的形成,自然是離不開它所生成的地域文化的,它和一個地方的山川、氣候、物產、民族這些都有著直接的聯系。 臨滄漢屬哀牢,唐、宋屬南詔、大理,明萬歷以后內地幾縣改土歸流,開始形成夷漢雜居的格局,因而臨滄的飲食,云縣、鳳慶、臨翔等內地幾縣區,普遍地受中土漢文化的影響,而邊地滄源、耿馬、雙江等縣在受到外來影響的同時,卻仍保持了自己鮮明的地方民族特色。 臨滄多山,氣候溫和,因而菜源豐富,除了一般的雞鴨魚肉、四時果蔬外,還有外地不易嘗到的山珍野味。二月植物瘋長,油菜花、白花、香椿、刺五加葉、樹頭菜、蕨菜、火楝菜、樹花、魚腥草、馬桑花、雞蛋花……皆可入饌,六月菌子破土,牛干菌、青頭菌、干巴菌、雞縱、栗窩、松茸……這些皆為天然、綠色的健康食品,其中猶以香椿拌豆腐、白花煮豆米、腌蕨菜、素吵干巴菌、菜花拌蜂蛹、油雞縱等讓人嘴饞。
傣族“毫崩” 是一種油炸糯米食品。臨滄傣族制作的“毫崩”香、脆、甜,油而不膩,是當地傣族潑水節期間進緬寺供奉佛祖的必備之物,也是饋贈親朋好友的上等禮品,如今已經發展成為當地風味小食品,是款待賓客的美味佳肴。每逢潑水佳節,臨滄傣家人家家戶戶都要做“毫崩”。
食而知味 然而有一種美食看便能知味 見一次便不能錯過 嘗一口就欲罷不能 佳肴珍味,只能說再來一碗
作為多民族聚居地的臨滄,各個民族在各自悠久的歷史發展長河中,足夠其形成和衍生出豐富多樣且別具特色的飲食文化和民族美食。佤族作為臨滄最具特色的少數民族,飲食風格自成一家;傣族雖不是臨滄僅有,但卻因地域等因素與版納德宏等地傣族飲食具有差異化。而當地其他彝族、拉祜族等也都有各自的習俗和飲食偏好。